从乞丐到都督
乔福增 讲述
张金堂 整理
清朝乾隆年间,济宁州有个人叫李灿,他父母早逝,孤身一人,整天流浪街头,白天要饭为生,夜晚身披麻片睡在街上一个烧饼炉里,虽然他一贫如洗,却长得身材高大魁梧,力大无比。
李灿有一个伯父,没生男儿,两个女儿也已经出嫁。老人在街上开了一个杂货铺,虽然家里不算太富,但日子过得还算不错。李灿与伯父家务不和,不相来往。这一天,老人病倒在床,已经气息奄奄了。街坊邻居把他架到屋当门灵床上,在一块儿商量说:“老人快不行了,虽然有俩个女儿,但还需要有个主事的男人来料理他的丧事。不如把他侄子找来。”
街坊邻居商量以后,就去找来了李灿。李灿来到灵床跟前。这时天正午时,老人艨艨胧胧听到晔哗啦啦铁锁子的响声,又听见叽叽咕咕说话的声音:“看来今天这差抓不走了,李老爷在此,咱可不敢靠近他,快回去吧!”
老人这时虽然病重,但心里还明白,他想这是阎王爷派抓差小鬼来。又被吓跑了。这李老爷是谁?我这么大年纪,已经到了这样,根本不会再做什么官了,看来小鬼所称的李老爷就是侄儿李灿吧,若不是把他找来,恐怕我这会儿就要见阎王去了。
从此,李灿整天守在伯父床前,为他煎汤熬药,老人的病一日好似一日,不多久,病就痊愈了。老人对李灿说:“侄儿,以前都怪我对你不好,你就不要再走了,这家业以后全是你的。
李灿说:“伯父,我这么大的饭量,日食斗米,恐怕这家业是撑不住我这肚子装的。”
老人说:“不怕,咱有这么一个杂货铺,只要好好经营,还是能养得住你的。”
李灿答应了,从此就和伯父在一一起过日子。过了一年多,这时朝廷里有一位大臣名叫刘墉,他深受皇太后的爱戴,被太后亲封为干儿,人都称他“御儿干天下。”刘墉奉旨去治理南京,当时南京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,权贵豪门争相称霸,所以乾隆皇帝命刘墉去治理南京。刘墉前去赴任,途径济宁州,听说单县南边有一个叫黄岗的地方,那里是乱贼经常出没之地。雁过拔毛,杀官截寇的事经常发生。刘墉听说此事,就在济宁安营下寨,招兵买马,壮大兵力,以抵御强贼。就写了告示贴在街上,凡有身大力强者皆可应征入伍。
李灿听说此事,就对伯父说:“伯父大人,你看咱这杂货铺收入甚微,我这饭量又这么大,终究还得想个办法,听说刘墉在此招兵,他是朝里出了名的清官。我就跟他当兵去吧?”
老人说:“你跟他当兵当然也是好事,可是我年纪已大,身边总不能无人,你走了怎么办?”
李灿想了想说:“这样吧,现在有我两个姐姐伺候您,您老人家如果什么时候身体不佳,就及时与我去信.走后我也经常来信。”
老人见李灿主意已定,也只好答应了。李灿去报名参军。报了名回到家里,伯父又给他买了一匹大马,李灿收拾了行装,骑上马就来到了军营。
不多日,兵已招够,刘墉就率军拔寨起营,队伍南迁。李灿因身材魁梧,深受刘墉赏识,于是就让他队前开路。
队伍来到了黄岗,只见这里是一望无际的一片密林,林木葱葱,遮天蔽日,
林中鸟啼兽吼,今人毛骨悚然。说来奇怪,都说黄岗贼盗作乱,雁过拔毛,但队伍经过此地却平安无事,这也是队前的彪形大汉李灿威震诸“邪”的缘故吧?
走了一些日子,刘墉的人马到了南京,不几日,忽有信使来报:皇太后身得重病,思念御儿,令刘墉火速回京,进宫去见太后。刘墉接到书信,心想,刚刚来到南京,诸多的军政事物还待处理,如何是好?当天夜里,他焦虑不安,夜不能寐,走出书房,来到军营踱步,自言自语地说:“我走了之后,这里军政事务谁来执掌?
说来也巧,这时正赶上李灿出门小便,他就随口答曰:“我来执掌!”
刘墉听出了声音,心里一亮,但为了慎重起见,当时没有吭声,就回书房去了。
第二天清早,刘墉来到军营,命全军集合,刘墉大声问道:“昨夜是谁如此大胆?竟敢答应‘我来执掌’!”
这时,当兵的都鸦雀无声,没人回答。刘墉又说:“如有能提出执掌军政事务的方法者,便可临时执政,如答不出,误我军政大事,立斩不饶!”
这时李灿站出来,斩钉截铁地说:“禀刘大人,我能答出!”
刘墉便向他问了一些军政要事方面的问题,李灿对答如流,刘墉心中大喜,马上宣布李灿为临时执政。就把军政大权交给了李灿,刘墉就回北京去了。
刘墉到北京进宫见了太后,磕头请安问好,太后见干儿子已到,心中欢喜,这时病情就已经好了几分。又过了些日子,刘墉对太后说:“母亲,孩儿回京之时,托付一个名叫李灿的部下临时执政,现在孩儿实在不放心,应该回去了。”
太后问道:“李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”
刘墉回答说:“此人英勇善断,很有大将之风。”
太后高兴地说:“既然如此,你就先不要回去了,让他在那里治理南京,过三年后再看他的才能。”
刘墉听了太后的话,也觉得言之有理,从此,刘墉只挂名做南京,但实际是让李灿执掌南京的军政大权,李灿在南京执政二年,为百姓平霸除奸,南京百姓无不称道。李灿因政绩卓著,后被提升为山西都督。
至今,李灿从乞丐到都督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