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彪与师傅
张图堂讲述
张金堂搜集
明朝,济宁州城西,安居村有这么母子俩人。儿子名叫徐彪,父亲早逝,从小跟母亲要饭。在他五、六岁的时候,要饭路过汪营村一处学堂,听见里边的先生在教学生念《三字经》。这教书的是位汪先生,他教了好大一会儿,可学生都不会背。徐彪在墙外听了一会儿,就大声地背起来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苟不教,性乃迁……”
汪先生听见了,马上出来看了看,见是个五、六岁的小孩,就问:“你跟谁学的呀?” .
徐彪回答:“在墙外听的。”
汪先生看这孩子长得聪明,将来准能成大事,就对他说:“你跟我读书好吗? .
徐彪说:“我没有钱交学费。”
先生说:“我不要你的钱。”
徐彪答应了。从此,他母亲要来饭给他吃,而他就跟汪先生读书。
每天吃过饭,汪先生见徐彪总是来得最早,就问他:“你吃饭怎么这么快?吃的是什么?”
徐彪回答: “吃的吹吹打打。”
先生觉得奇怪,什么是吹吹打打?就问:“你带来一点给我吃好吗?”
徐彪答应说:“好。”
第二天,徐彪带来了两个烧熟的白菜疙瘩。他对先生说:“这是我娘要饭要来的,因为有泥,在火里烧熟了还要吹吹打打再吃,所以叫‘吹吹打打’。”
先生见徐彪这样艰苦,还这么专心读书,就对他说:以后你跟我吃饭,让你母亲要了饭自己吃吧。”
从此,徐彪就跟汪先生吃饭读书。
过了几年,先生见徐彪学得很好了,就对他说:“你的学问已经赶上我了,往后找比我学问高的先生再学吧!因为我也没什么可再教你了,别误了你的前程。” 。
从此,徐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汪先生。他到别处找先生又学了几年,那学问就更高了。
又过了几年,汪先生年纪大了,眼也花了,也不能再教书了。他有个女儿不久就要出嫁,可是家里比较穷,没有钱给女儿做陪送,还怕失了脸面,整天心里犯愁。
这天,先生忽然听说徐彪做了大官,已升为陕西宁夏两省的都督,成了王爷了。他暗暗想:徐彪升到了这么高的地位,是否还认我这个穷师傅?他也许不会忘恩负义吧。我整天为女儿出嫁的事发愁,为何不去找他解这一难?!于是,先生就下了决心,要到陕西去找徐彪,就收拾了点盘缠,辞别了女儿起身了。 .
先生一路风霜,一直向西行走,走了好些日子。他钱也花光了,又因年高体弱,实在走不动了,被困在一家店里。这天,忽然听见街上锣鼓喧天,只见家家关门闭户,店家也把门关上了。汪先生问:“为什么关门呀?"
店家说: “听说是王爷从此路过,谁若闯了王爷的道路,那就犯了灭门之罪,哪个敢不关门呢?"
先生问:“是哪家王爷?"
店家答:“听说是大都督徐彪王爷。”
先生听说是徐彪来了,心中大喜说:“让我看一眼。”
店家急忙拦住说:“你这老头不要给俺家惹祸了!”
先生说:“不要紧,我只从门缝里看看,不会让人发现。"
店家心里害怕,但也不敢高声阻拦。先生就扒着门缝往外一看,乖乖!人马轿夫从门口经过了!中间有一座八抬大轿,轿里坐着位王爷,头戴三刺王帽,身穿紫衣蟒袍,足蹬粉底朝靴。先生仔细一看正是徐彪,就大喊一声:轿里不是徐彪吗?”
这时店家可吓坏了,他只见人马轿夫立即停住不走,几个刽子手腰挎大刀,手提铁锁,叮叮当当把店门踹开,大喝一声: “是哪个大胆,敢喊王爷的名字?!”
先生答道:“是我喊的。”
刽子手拿过铁锁就套在了先生的脖子上,牵着先生来到王爷轿前。刽子手禀告王爷说:“王爷,这人大胆,他喊了王爷的名字!”
徐彪一看,这老头有些面熟,问道:“你是何人?”
先生反问道:“难道你就不认得我了吗?”
徐彪又仔细打量,吃惊地叫了一声:“哎呀师傅!你怎么来到这里?”
徐彪急忙下了轿,亲手为先生摘掉铁锁,跪在先生跟前说:“徒儿怎会知道你老人家来到这里?!”
先生扶起了徐彪。徐彪立刻赏赐了店家银子,又搀着先生坐在轿里,自己骑在马上回府去了。
回到府里.徐彪扶着先生来到客厅坐下,灶上马上摆好一桌酒席,师徒俩一边喝酒一边谈话。先生说:“我年纪大了,眼也花了,这几年因没能教书,家里也穷了。你妹妹要出嫁,没钱做陪送,我就找你来了。” 徐彪向先生陪罪说:“徒儿这几年只忙着应考,也没能去看望您老人家,正想安顿好公务再去探望,没想到您老千里迢迢来到这里。您受尽了辛苦,这都是徒儿罪过,望恩师多多包涵!既然来了,就多住些日子吧!”
从此,徐彪每日三餐都陪着先生吃饭,也不提给他钱让他回去的事。每次吃饭,门口都有两个提大刀的人站着,先生也不知道怎么回事?有一次正在吃饭,先生见徐彪使了个眼色,门前那两个提刀的走了。不大会儿,提着个血淋淋的人头,在门前一亮又走了。先生很纳闷,就问徐彪: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
徐彪说:“刚才徒儿见您老人家从碗里夹出一点炒焦的菜来,我就让人把做饭的杀了!”
先生一听这话,一时惊得目瞪口呆。他又后悔又生气,抱怨徐彪说:“我若是知道你因为这点小事就杀一条人命,别说是点炒焦的菜,就是一泡屎,我也要吃下去!难道你不记得小时侯吃那样的‘吹吹打打’了吗?现在做了官难道忘记了?真不应该!”
徐彪被先生说得面红耳赤,闭口无言。从此,再也不陪先生吃饭了。可是,让先生自己吃的饭仍然很好,全是山珍海味。吃得再好,先生也觉得无聊。又过了几天,先生实在住不下去了,就去找徐彪说:“你妹妹出嫁的日子快要到了,你赶快给我点盘费让我回去吧!”
谁知徐彪忽然翻脸说:“你在这里我哪一点对不住你?因为做饭的不小心,我就把他杀了。你也太不知足了,既然如此,那就委屈你了。来人呀,把铁链子给他戴上!”
这时,马上过来了两个人,给先生戴上了脚镣手铐。徐彪赶快召集一班人马,说是要往山东济宁州解差。先生气得半死,后悔当初不该收了这么一个没良心的徒弟。
虽说是解差,先生戴着脚镣手铐,可是还让他坐在轿子里。一路上无论走到哪州哪县,州官县衙都出来迎接。先生也摸不清这是为什么?
走了一些日子。这天,就来到了先生的家乡——济宁州安居汪营村。汪先生从轿里往外一看,来到自己的家了。哎呀,我这地方让谁家占了?我的小屋哪里去了?谁家在这里盖上了新房一片?先生正在纳闷,这时州官来了,赶快搀扶着先生下了轿,取下了脚镣手铐,又施礼对先生说:“大人受惊了。下官受徐王爷的嘱托,已给大人重建了家院。只因如今晌马四起,王爷怕你路上遇到杀官截路的,就故意装作解差送大人回家。这脚镣手铐都是乌金制的,你就收起来日后用吧!”
这时先生才明白了,原来是这么回事呀!
过了几天,运粮河里又来了一只大船。船上装满了檀木嫁妆和丝绒绸缎,原来是徐彪派人从南方运来的。汪先生就把这些东西全部给女儿作了陪送。
徐彪与师傅的故事至今仍在济宁流传。可是,这个徐彪后来被皇帝杀了。为什么?因为徐彪的母亲要了大半辈子饭,好不容易熬到儿子做了官。可是,她从没见过儿子有多少金银财宝。这天,她问徐彪:“儿呀,你做了这么大的官,怎么没见过你的金子银子有多少?”
徐彪为了让母亲高兴,就说:“母亲,您老人家想看看咱的金子银子吗?三个月以后就让你看到。”
徐彪从此就停发了三个月的军饷,攒了好大一堆金银,让他母亲看了高兴高兴。 .
这件事,让朝里的一个大臣知道了,向皇帝奏了一本,说是徐彪扣发军饷,攒了一大堆金银。皇帝也没查清原因,就把徐彪杀了。后来,皇帝知道徐彪是为了让母亲高兴,暂借三个月军饷,念他是个孝子,就给他造了个金头按在脖子上
埋葬了。